夜读《论语》

 

   摘要:孔子的儒家思想,在诸子百家中,独占鳌头,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维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一大国学、显学。在新的时代,它依然闪烁着精神和智慧的光辉。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让儒家文化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化体系中焕发应有的生机活力,本文围绕孔为本的教育思想作些解说和浅探,以引发人们学习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关键词:孔   教育思想

   笔者在工作之余喜欢夜读,近来,拾起《论语》,每每读至深夜,也思考到深夜,自古道半部《论语》治天,这话却有韵味,在此不妨围绕《论语的核心思想与喜爱读书的高贤作一浅探,以引发读书者学习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论语》的历史价值

   先秦诸子时代,在我国历史上是读书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活跃,少束缚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化异彩纷呈,硕果累累,最为辉煌璀粲的时代。独立、民主、自由的先秦时代产生了流派繁多、个性鲜明、内涵丰厚的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文化思想、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人生价值观念,正是这些精神财富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作为组成中华民族文化核心的儒、道、释三大传统思想,就有两家半(因为佛教也中国化了)兴起于先秦。其中孔子的儒家思想以《论语》为代表在诸子百家中,独占鳌头,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维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一大国学、显学。历经两千多年的星转斗移,它依然闪烁着精神和智慧的光辉。时下,《论语》一书,仍然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让儒家文化在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文化体系中焕发着她应有的生机活力。

   二、《论语》的内容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551年,卒于公元479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儒教的鼻祖,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曾参及其学生们编定的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一部语录著作的意思伦理规的意思是语录。《论语》记录的主要内容是作为先师的孔子与弟子们相处、教学、活动和生活是的言行。涉及到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人生理想和修身处事的规矩准则、道德规范等内容。《论语》一20篇,完整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体系。半部《论语》治天下,说的就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利用孔子思想治理国家,也就是说《论语》学说能开启人们的智慧,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得到繁荣发展。时至今日,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有裨益。

   三、孔子学说

   的学说是孔子思想体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既是孔子所理想普遍的社会道德风范,又是孔子心目中君子的道德修养的标准。孔子认为敬志于仁矣,无恶,即只有一心一意培养公德,才可以除恶。道德修养的进程是君子惠人,仁者安民,圣人济。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纷乱的社会。西普天之下,莫非王的政治大一统已被打破,政权下移,上诸侯而大夫,由大夫而陪臣,导致天下分裂,礼乐崩溃,人世间旧的秩序全被打乱,新的秩序尚未确立。用现代话语讲,就是处于一个多极化的时代。孔子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系统集合体,要想安民,就必须先求得社会稳定,换句话说就是天下要太平,每个人都必须用某种行为规范来维系。

   今天,我们的社会行为规范是用法律来维系的,有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来规范人们的思想。而春秋时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既没有法律和专政机关,也没有任何人生价值体系来规范人们的思想。为了寻找这一行为规范,孔子苦苦探索,找到的规范就。他克己复礼,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将仁与礼融合在一起,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它的内涵是丰富的克己复是仁者的自身修养,其具体范畴是:协调君臣关系(君君臣臣),协调亲子关系(父父子子),协调兄弟关系,协调朋友关系,协调人与人关系,约束自身行为等等。它包含了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原则,从而又构成人的复杂的心理要素。孔子提仁者先难而后,这就是今天吃苦在前,享受在

   孔子仁者爱,这体现了孔的思想富于人性就是对国家,对上级组织、领导,就是要处世诚实,对信念要坚定不移;亲身平民,对下级,就是对人公平正直,宽容厚道;就己所不欲,勿施于,就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仁,作为一种道德境界,在孔子看来是神圣不可改变的。因此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以至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杀身成以及孟子舍生取成为人仁志士和知识分子自我完善的神圣节操。

   孔子影响广泛而深远,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空中,独占鳌头。步孔子后尘者是孟子,换句话说其较为成功的追随者是孟子。孟子总是以孔子的信徒自命,他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的伦理思想有一个重要支柱,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孟子的人本思想,首先表现在对个体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上,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和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以天下为重(实质上是以统治者的意志为重),而无视自我,不顾人本的观念相比,无异于霄壤之别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的观念,对天地人三者之间的能动性的阐述,足以见人本思想了。人本思想也确立了孟子的人生价值观念。孟子肯定自强不息,勇于进取,敢为天下先的人生;推崇战胜苦难,终有所为的人生。认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孟子继承孔子思想,开启思想的先河,使人类的文明进步,受益非浅。

   四、孔子的政治主张

   孔子出生在鲁国邹邑一个没落的小贵族家庭。他幼年丧父,故使他的少年时代充满了艰辛,却也锻炼了他的才干。由于他家庭的生活磨难和处于社会纷乱,他全凭自己笃信好学,守死善,去孜孜不倦地追求社会的完善和自我道德修养的完善。他一生热衷于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自始至终对政治的改良,改革充满激情,奔走呼喊,死而后己。参与诸侯国的政治改革,曾周游宋、卫、陈、蔡、齐、楚各国,但他一生几乎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用,只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到鲁国权巨赏识,才做了鲁国司寇,进入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行列。

   他的政治主张简言之,就是建立之上的以道德教化为基础的贤人政治。他为政以德,譬如北晨,居其所而众星拱。这就是用品德的力量去治理国家,自己就会像北级星那样,安然处在自己的位置上,众多的星辰都围绕着它了。

   他认为一个人为政的条件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就是五种美德,即,第一是给人民以恩惠,自己却无所耗费;第二是役使百姓却使他们没有怨恨;第三是自己渴望仁义却不贪婪;第四是舒泰矜持却不骄傲;第五是威严庄重却不凶猛。四恶是:不事先教育便加以杀戮叫做虐;不事先告知,而到时突然要检查成功没有,就叫做暴;开初懈怠,突然限期而不通融,叫做贼;同样是给予人的,但在拿出手时却又吝啬,这就是小家子气。

   如何才能像尧舜那样使国家兴盛呢?孔子认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俊则有功,公则说这就是要治国兴帮就要:检查审定度量衡,重新修立被无端废弃的官职,全国的政令就容易推行了。复兴被灭亡的国家,承续已断绝的后代,提拔被遗亡的人才,天下的百姓就心悦诚服了。统治者对事对人的宽容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诚恳守信用就会得到百姓的信任;勤敏就会有功绩;推行公道,百姓就会心悦诚服了。孔子的这种治世思想,后来发展成孟子的仁政,成为儒家反对横征暴敛,滥施刑罚的理论。

   五、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华历史上第一个向平民普及文化教育的人,他私人授徒讲学,门下有三千弟子,精通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乐经)的就有七十二人。这不但改变了前学在官的学术文化垄断状态,开启了平民文化教育的新纪元,而且创立了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成为中华乃至世界的一代教育宗师。他的言论和思想中,有的到现在仍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的文明进步。

   19881月,诺贝尔奖获得者发表的宣言指出如果人类要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2500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这是人类对孔子精神和思想的最高认同和褒扬,是对中华民族古代智慧最忠实的肯定和倾服。于是,在现今社会的发展中孔子学遍及世界,孔子的智慧,即炎黄子孙的智慧在世界传播,被世界人民汲取,使泱泱华夏感到二千五年多年前有孔子这样一个祖先而引以为荣。

   200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共中央宣传2009年宣传思想工作要点》的通知中说稳步推进孔子学院建设,促进汉语国际推广,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今天,在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得到普遍重视和运用,足可见孔子学说的现实价值了。

   就《论语》一书概言之,其:学分专门《先进》,有教无类《卫灵公》,因材施教《先进》,寓教于乐《雍也》,启发式教学《述而》,诲人不倦《述而》,教而无隐《述而》,学无常师《子张》,不耻下问《公治长》等等,具体阐述了孔子丰富的教育思想。至今,这些教育思想理念在现代中仍然闪烁着理性智慧的光辉。

   我们从以上孔子学说,政治主张,教育思想中便可以大略地了解孔子的形象和他的智慧,是令后人望期项背而难及的。

   今天,我们在凝聚正能量,推动新发展,为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学习优秀精粹的历史文化,弘扬国学、显学,古为今用,是大有裨益的。笔者也毫不质疑地相信《论语》这一国粹也必将大放异彩。

 

                                                 

 

首页    职工文苑    夜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