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灵魂

 

   你熟悉那句话吗——为你,千千万万遍

   你知道这句话是哪一本书吗?

   你知道这句话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吗?

   不,这不是一个简单而乏味的爱情故事,这也不是长久以来被人们歌颂千万遍的亲情故事,也并不是一个青涩青春的友谊故事。

   这句话,其实它是沉重的。这份沉重并不仅仅存在于这七个字和两个标点符号之间,而是那无法抹去的人类黑暗历史下产生的阶级思想和扭曲人性下的一点点光明。却因为这句话,这本书,这点黑暗中仅存的光明,撕开了万千读者的灵魂,也在同时,我们了解了那不属于我们,但在这个世界上确实发生过的、无法磨灭的民族遭遇。

   如果没有这本书,那我们或许不能切身的体会到一个民族在屈辱下怎样的顽强,也无法想象一个侵略者的残忍。毕竟,我们不曾遭遇过。

   我们听说的,永远不及一本书给我们的。听说的只是片面的,只是一件事中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本完整的书中,在一本完整的好书中,却能给我们整个事件,好在何处?什么才是一本好书?对此,我觉得,所谓的好书并不是一定出自某位名家之手,也并不是非要名垂千古,而是,对你自身而言,有积极意义的书,他或许只是教你了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或者只是让你了解了一些你不曾知道的历史,更或许只是在你迷茫无助的时候给你了一份寄托。这都可以称之为一本好书。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出自美籍作家卡勒·胡赛尼Khaled Hosseini原阿富汗人)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这本书2003年出版,剧情跨度2050年代21世纪,全书类似于自传体小说。作品灵感源自于阿富汗2050年代21世纪的政治背景:阿富汗2050年代左右一直以来的君主制被推翻,阿富汗成为共和国,但实际还是霸权独裁,冷战时期苏联入侵(出于战略意义)期间还扶持过傀儡政府,而就在苏联入侵的这段时间,主人翁阿米尔和父亲逃离到巴基斯坦,最后逃到美国。那时的巴基斯坦是阿富汗人逃离战争的主要出路,因此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就成了阿富汗难民的聚集地。后来美国秘密资助阿富汗的某些军阀打退了苏联,但阿富汗却进入了军阀混战,最后是南方的一支青年塔利班统一了全国,一开始让人们看到了希望,但塔利班实际是独裁的伊斯兰极端分子,大力提倡圣战,禁止国内一切娱乐活动,破坏非伊斯兰教文化等等。而对阿米尔说出无数为你千千万万遍的哈桑,就死在塔利班的暴行之下。

   大家都知道,冷战时期的主要国家是美国和苏联,而阿富汗只是一个冷战时期下为大国利益牺牲的一部分。作家书中的故事情节几乎是虚构的,但历史背景是真实存在的。该书一出版就风靡全球,不仅仅是因为那作者虚构的故事,而是那可怕的政治背景被一本书和盘托出。这本书对阿富汗的政治历史文化研究,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整本书也结束与一为你,千千万万遍而这一句不再是从哈桑口中说出,而是阿米尔,那个高高在上的大少爷对他千辛万苦从阿富汗救出的哈桑的儿子说出的。即使哈桑的儿子因为阿米尔不再会笑,但对以阿米尔来说,说出这一句话无疑是一种救赎。这一句话也将读者从整本书的低气压中拯救了出来。所以这本书,也被人说是一种救赎。它揭示了阿富汗那个时期的困难生活和政治手段下的无要牺牲,是代表着阿富汗人民的心声向世界申诉。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知道有阿富汗这个地方,但我并不知道它曾身处黑暗。我也并不是为了去了解这种黑暗去寻找这本书。对我来说这仅仅是一个巧合。而我也终于和大多数人一样,将其列为一类。

   我其实不在意它对文学界或政治界或其他什么界带来的作用,因为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改变,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拥有自己的小人生,有自己的小圈子。可是这本书,却进入了我的灵魂。在读的过程中,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是哈桑,面对这一切,我会怎样?每一次,我都输给了哈桑,他比我坚强。读到中后期,我开始想,假如我是阿米尔,我一直背负着这么多的谎言和压力,我会怎样?毫无疑问,我也输了。阿米尔选择承受一切的勇气是我不能及的。

   输了,反而让我很安心,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就像我前面说到的那样。我不是主人翁,我不及他们,是正常的。可是,人生总会有很多困难,虽然不及故事中那么跌宕起伏,但永远不能避免。所以,我想我可以坚强一点,为了保护自己珍惜的人;我想我可以宽容一点,毕竟没有人愿意去伤害别人;我想我也可以勇敢一点,直视自己的错误,然后改正,我相信无论多久都不算晚。

   书可以改变我,也可以改变别人,所以我一直都相信,书是有灵魂的,它用它的灵魂去引导甚至去改变另一个灵魂。读一本好书,感受一个积极的灵魂,难道不是一件美好的事吗?世上还有那么多的好书,那么多等你发现的灵魂,难道你不期待?冰心曾说过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我想,这大抵也是如此吧。

   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从书中发现新的世界,感受新的生活。

 

 

 

                                                 

 

首页    职工文苑    一本书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