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剂救治人心的良药——读路遥中篇小说《人生》
一剂救治人心的良药
——读路遥中篇小说《人生》
路遥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多年了,可他的文学之火依然放射出炙人的灿烂的光焰。20多年来,他的作品,就像一把高高燃烧的火炬,照耀着数以万计青年人前进的路;就像一剂剂救命的良药,救治着千千万万年轻人浮躁不安的心。
在我所熟知的路遥先生的作品中,《人生》是最先走进我的视野的,再次才是他荣获茅盾文学奖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长篇散文《早晨从中午开始》。值得庆幸的是,作为一名70后的文学青年,这么多年来,是《人生》引领我一步步成长,并一步步走向成熟的。
中篇小说《人生》讲述的是男主人公高加林高中毕业曾经在村子里任教,被大队支部书记“整”了下来的事。之后,他只好回到家里当“泥巴腿子”,但又十二分不情愿与黄土地为伴,于是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在这种无滋无味、黯然神伤的日子里,是勤劳善良的女主人公刘巧珍用甘霖一样的爱情滋润了他,唤醒了他,使他重新获得了面对现实的勇气,看到了生活中温暖的阳光。再后来,一个十分偶然的际遇,高加林终于告别了生养他的黄土地,告别了他的父老乡亲,当上了县里的通讯干事(记者),由此实现了自己的“远大”理想。然而,城乡差距可谓天壤之别!进城不久,当任播音员的老同学(黄亚萍)便走进了他的视野,走进了他刚刚起锚的人生港口。这难道不是他打内心里向往不已的生活?!于是,他开始动摇了。经过反复思量,他决定和斗字不识的村姑刘巧珍告吹,而与知识青年黄亚萍相恋,进而营造温馨幸福的“小巢”。不幸的是,由于他“夺人所爱”,新的生活才刚刚萌芽、长叶,就被狂风巨浪打断了,摧折了——被人告发参加工作“走后门”。结果,他被纪检、组织部门依规查处。最后,被开除回家了。
读罢《人生》,总感觉高加林是非常不幸的,在整部作品中,他始终扮演了悲剧的角色。当然,客观地讲,这有某些社会现象对他的不公平、不公正,在一定程度上,他显然是被“耍弄了”。譬如他的书教得好端端的,却被莫名其妙地“整”下来,这是为什么?再譬如“参加工作”之事,他压根儿不知道是怎么回事,那完全是有人在幕后操作的,那些别有用心,不可告人的目的和手段,他能识破吗?显然不能。可是,他自身也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而且有些还是最致命的。他在乡村时形成的极度的封闭、自卑和压抑,不敢抬头面对生活,面对现实,久而久之,他对现实充满了抱怨,导致了心灵的畸形。所以,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他,进城不久,便严重脱离了“群众”,脱离了现实,迷失了方向,不知不觉中,就走到了“悬崖边缘”。为了把他从“悬崖边缘”拉回来,其父玉德老汉曾从乡下风尘仆仆赶来,几番苦口婆心,好言相劝,让他好好珍惜,别弄丢了到手的“金子”。意想不到的是,这些“苦口良药”他居然没听进半句,并且大言不惭地说:“你们有你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活法!我不愿再像你们一样,在咱高家村的土里刨挖一生……”他有自己的活法,他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结果,他像一棵脆生生的豆芽菜,才刚刚出土,就被城市的太阳晒个正着,随着水分的一点点散失,萎靡在坚硬滚烫的水泥路上。最后,他连到手的“金子”也丢失了。
“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
这是高加林被开除回家时,村里的小孩故意唱给他听的歌谣。声音虽然出自孩子之口,却充满了无比的谴责力量,听了,足以让每一个人心惊肉颤。
勃朗宁说:“上帝在每个人心中安了一盏明灯,这盏灯就是良心。”我以为,一个人只要良心尚未泯灭,这灯盏就会永远发光。罗曼·罗兰说:“世界上还有比国家更重要的,那便是人类的良心。”是啊,良心比什么都重要,做人什么都可以缺,就是不能没良心。假如谁的良心丢了,也许,他离倒霉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读罢《人生》,我们或许还会获得这样的启示:那就是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只要是正当的,都要心存感恩,知足常乐,切忌这山看着那山高;要面对现实,脚踏实地,切忌好高骛远;要走好每一步路,尤其是青年人,要走好最关键的几步,走错了,可能会影响人的一度时期,也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
作者:永平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蒋德海